1. 首页 > 经典美文

茅奖作家东西:写得好才是硬道理,写好一个人物相当于科学的发明创造

【茅奖作家东西·谈写作】

(摘自网络访谈)

01.

地域对创作的影响是无形的,也是不知不觉的,你在南方生活十年落笔时却没有“南方痕迹”,那是因为你都生活在校园里,十年中有七年身边都是学生。校园的生活相对比较单纯,甚至有些封闭。但是随着你生活面的拓展,相信“南方痕迹”会越来越重。地域与创作的关系不需要寻找,它自己会找上门来。给写作贴上地域标签并没有什么优先权或豁免权,写得好才是硬道理。福克纳如果不出生在南方,他也会把北方或者其他地方写好。写作不像商品,贴了标签和原产地就能卖个好价钱。我们为了写好作品而写,而不是为了某个标签而写。你想当合唱歌手,就贴某个标签。你想独唱,就不要硬贴标签。但无论你贴不贴标签,地域都会对创作产生影响。

02.

我说文学史的坐标,意思是要知道文学的发展状况,知道什么样的写作在什么样的位置,有一个参照。了解这一块,我们才不会盲目自大。我们今天兴奋的题材或者创作方法,有些早就被前辈作家使用过了。如果不知道历史坐标,会让我们显得肤浅。我说的地理坐标是指一个作家要知道自己处于什么地方,知道自己的根系在哪里,也就是知道我在什么地方汲取写作营养和地力。我在这个地方汲取营养和地力,并不说明我只能写这个地方,也能写出人类的普遍境遇。好作家能成为地方标签,但地方标签却不能保证你能成为一个好作家。作品和作家的影响可以拓展,甚至全球覆盖,没有坐标,但作家生活的地方只能是一个点,这个点就是他的地理“坐标”。

03.

有人放大环境,有人放大人物;有人强化风俗,有人淡化风俗;有人死磕地方性,有人死磕思想性……各有各的套路。放大环境的,比如沈从文,他总在强调湘西,即使虚构的地名也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。由于他放大了环境,人们在谈论他的作品时总在谈论他的地方性。而那些淡化风俗死磕思想的作家,由于他们强调了普遍性与共性,他们所描写的环境被忽略了。忽略不等于不存在,无论你如何隐藏环境都不能否认你与环境的关系。比如你来自北方,写作的最初你在动用童年记忆,但写着写着,当你在南方生活了足够长的时间后,南方的记忆就会悄悄地潜入你的笔墨,只是你不愿意承认或者没有意识到而已。作家特质肯定有地方的影响,但不是唯一的,它还要和你的阅读、你的写作观与世界观勾兑。为什么一个中国作家会有卡夫卡的写作特质?因为他阅读了卡夫卡,他的地方题材或者说现实题材与卡夫卡的特质产生了共鸣。

04.

不写人物也能写出好小说,尤其是短篇小说。我之所以要强调写人物,是发现好多作家只写故事。一个独特的人物,比如阿Q这样的,胜过千千万万的故事。所以,写好一个人物相当于科学的发明创造,既要有思考力也要有概括力。何谓好的人物?那就是要有典型性、普遍性还要有启示性。如果读者能在人物身上找到共鸣、得到启发、产生共情,那这个人物就算是塑造成功了。如何写人物?鲁迅先生早说过了,大意是嘴在浙江,脸在北京,衣服在山西,是拼凑起来的角色。当然也不乏从生活中照搬的人物,如果成功那就是生活的馈赠,是地方给你的恩赐,但这样的机会不多。文学作品中大多数人物都经过作家的提炼概括,人物一旦经过作家加工,那就扯不清了,因为这个加工的工具即作家的大脑是进口的或是国产的,或是中外合资的?材料重要,工具也重要。材料属于地方,工具却不只属于地方,它甚至有欧洲的、俄罗斯的配件。

《回响》构思十年,刷牙时找到灵感

东西 :以《回响》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。鲁迅文学奖获得者。现任广西文联主席、广西作家协会主席、广西民族大学教授。

采访地:南宁
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涛

我准备去南宁采访东西。

给领导简短留言后,我不禁失笑,一个短句包含了三个方位词。

为什么取这个笔名?成为我此行见到东西的第一个问题。

“走上文学道路之初,我受‘先锋文学’影响比较大。当时有一点小叛逆,想取个比较扎眼的笔名,被读者记住。就想到了东西这两个字,它的含义可以无限扩张:东奔西跑,东张西望,东成西就,东邪西毒……最重要的是,叫东西之后,我就只能安心写作了——去干其他工作似乎都不像话,只有当作家还可以。”

虽然有玩笑的成分,但细细品味,却暗含了某种惊人的决心。

1966年,东西出生于广西河池市天峨县八腊乡洞里村谷里屯。这个美丽村庄的人和故事滋养了他的倾诉欲望。东西至今还记得自己在《河池日报》的副刊发表了第一首诗歌《山妹》,挣得八块钱稿费。

“当时的八块钱可以请全寝室的同学每人吃一碗米粉、看一场电影,还有结余。这对我是一个莫大的鼓励,从此我就开始不停地投稿……”

《回响》是东西继《耳光响亮》《后悔录》《篡改的命》之后第四部长篇小说。此前,他曾凭中篇小说《没有语言的生活》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。小说以杀人抛尸的“大坑案”为引,在丝丝入扣的推理中,反思时代和心灵的复杂,创新出一条严肃文学与类型文学的嫁接之路。

构思十年的小说,刷牙时找到灵感

《回响》的故事,东西从十年前就开始构思了。

“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们买一把青菜会担心有没有农药,喝一杯牛奶会害怕过量的添加剂。我想通过一个作品来表达人与人之间信任度的缺失。但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人物环境。我找到了一个点——家庭夫妻之间的信任。这是社会最基础的细胞。”

夫妻之间的信任危机,写这个题材的人着实不在少数,如何写出新意、创意?小说的推进一度陷入困阻。

直到某一天晨起刷牙,灵感突然降临。

东西猛然想到,何不用两条线把故事串起来?奇数章写刑事案件,偶数章写情感纠葛,最后一章两条线合并,形成相互缠绕的“回响”。女主人公应该是一个警察,这样,她侦破丈夫的情感是有技术优势的。面对自己的情感危机,她用不用破案手段?她能把凶手缉拿归案,可她能勘破无比浩瀚心灵吗?东西越想越觉得兴奋。

“这时候我觉得小说可以动笔了,它既有新意,也有厚度了。我还想在情感中加上一些心理学的知识。”

2017年,东西来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当驻校作家,本打算驻校期间至少将小说完成一半,写着写着,却发现知识储备还不够,又开始学习心理学。为了写好小说,他还常常找警察聊天,力求每个细节合乎人物心理与生活现实。

潜移默化中,东西在小说里创造了许多令读者会心一笑的词汇。比如,“心理远视症”,越亲的人越不相互了解,就像鼻子不知道眼睛、眼睛不知道睫毛;“简幻症”,对现实抱有简单幻想,连剥一只虾,都觉得是天大的麻烦;而“晨昏线伤感时刻”,则源自东西自己的一次体验,某天清晨走在路上,他突然发现人在晨昏之交有种难以抑制的伤感。小说中,嫌疑人吴文超也是在这一刻突破了心理防线。

感情远比案件复杂,就像心灵远比天空宽广。

东西说,随着案件侦破大踏步向前,情感纠葛却缓慢推进,人物内心翻滚如巨浪滔天,形成了一静一动的呼应关系。可以说,《回响》是一部问心的小说。

用开头把自己拉进小说里,男主原设定是作家

“如果不写下开头,那我永远在构思的路上。”

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决定小说的气质。和许多小说家一样,东西对于小说的结构格外重视。在写《后悔录》时,他曾说:“找到开头,我就把小说找到了。”

长篇小说就如同一条河流,写下开头,成为东西把自己拉进小说的一种方式:

“小说一旦有了开头,你就必须对写下的词语、人物、情节和逻辑负责,会迅速把你拉进小说的情景之中。即使写着写着发现还有准备不足,比如推理知识、心理学知识。但这种弥补是有方向性的。《回响》也是如此,写完前面两章,我就完全进入了写作的轨道。”

《回响》的开头,东西从2017年初春一直写到2019年夏末。到底是从情感开始,还是从破案开始?东西甚至写过两版开头,纠结了两年,还是决定从破案开始:

冉咚咚接到报警电话之后赶到西江大坑段,看见她漂在离岸边两米远的水面,像做俯卧撑做累了再也起不来似的。但经过观察,冉咚咚觉得刚才的比喻欠妥,因为死者已经做不了这项运动……

短短几句,东西将心理学和小说结构巧妙融合,“开头可以有无数种写法。但第一个出现的人物,是读者潜意识里愿意认同的人物。如果受害者先出现,故事会跟着案件走。而冉咚咚率先出场,读者才自然地将情感投入到破案人身上。”

如果说女主角冉咚咚是抽丝剥茧的破案人,男主角慕达夫则毫无疑问是剧情的“助推器”。

交谈中,东西还给我透露了两个关于男主角的“小彩蛋”:一开始,他曾将慕达夫设定为一名作家,但写作的过程中,东西希望把人物和自己的身份拉开一点,最终修改成了文学教授。

慕达夫,也可解读为“仰慕郁达夫”。

东西坦言,男主角的命名,正是对浙江作家郁达夫的致敬。

“在我青春时期,读过很多郁达夫的小说,像《春风沉醉的晚上》《沉沦》,还有他的日记。我19岁回到家乡天峨教书时,内心是非常孤独的,当我看着家乡那条清亮的红水河,读到郁达夫的散文《水样的春愁》很受触动——这不正是我此刻心境吗?越读他的作品,我越被他的真诚打动。”东西感慨,郁达夫是勇于自我解剖的作家,真诚是一个作家最珍贵的品质,这点至今仍影响着他。

名家课堂 | 三联压轴大课:如何写好一部小说?

鲁敏、乔叶、苗炜、夏笳、林森

五位小说家带你进入小说的世界

长按下方并识别二维码,即可订阅课程

声明: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:wzwt58@qq.com 。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,不保证该信息(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数据及图表)准确性、真实性、完整性等。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xhszuowen.com/lsqw/36209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weixin888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